文/林墨
棋局即战场:从文本到影像的哲学转译
作为2023年最受瞩目的智谋题材电影,棋盘之上以围棋对弈为切口,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性博弈。导演李寒松在采访中坦言,剧本改编自作家陆明同名小说时,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围棋的抽象思辨转化为具象的戏剧张力。为此,剧组邀请职业围棋九段棋手担任顾问,并在场景设计中暗藏玄机——每一场棋局的取景地都对应着角色命运的转折点:主角方以舟与宿敌沈墨池的终极对决,发生在民国时期废弃的火车站,坍塌的穹顶与残破的铁轨,暗示着两人被时代洪流碾碎的理想;而少年时期的启蒙棋局,则被设计在江南庭院的水榭中,雨滴坠入池塘的涟漪与棋子落盘的声响形成双重韵律,暗喻命运的不可逆性。
美术指导陈禹透露,影片中所有棋盘均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宋代“云子”的纹理,并在打光时刻意强化黑白棋子间的光影对比,“当镜头俯拍棋盘时,观众会错觉棋子正在自我分裂与重组,这正是角色内心博弈的外化”。这种视觉语言与叙事内核的高度统一,使得全片87场棋局戏份无一重复,每一帧都成为解读人物关系的密码。
表演的维度:当演员成为棋手
为还原职业棋手的真实状态,主演团队经历了为期半年的特训。饰演方以舟的演员程砚秋每日进行4小时死活题训练,甚至在拍摄间隙仍与围棋AI对弈。“真正的棋手落子时肌肉会有记忆性颤抖,这是程式化表演无法复制的。”程砚秋在访谈中展示了他为角色设计的“棋语体系”:食指与中指夹棋时小幅度捻动代表犹豫,棋子轻叩棋盘三下则是发动心理战的信号。这些细节在特写镜头中被无限放大,形成独特的表演美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手戏中的“沉默博弈”。在方以舟与沈墨池的三番棋较量中,导演刻意删减了70%的台词,转而用微表情构建戏剧冲突。一场长达12分钟的无对白戏份里,沈墨池饰演者周延通过瞳孔收缩、喉结颤动与呼吸频率的变化,完整传递出从自信到惊愕再到绝望的心理弧光。这种“去语言化”的表演实验,恰如围棋的本质——最激烈的交锋往往存在于未落之子。
命运的隐喻:被解构的东方哲学
棋盘之上的深层叙事,实则是对传统宿命论的一次现代性解构。编剧团队在剧本阶段便确立了一个颠覆性设定:所有角色的棋风都与他们的生命轨迹形成镜像。方以舟擅长的“宇宙流”布局,对应其试图超越时代局限的野心;沈墨池精通的“小林流”定式,则折射出他步步为营却困于规则的性格悲剧。这种设计在影片高潮处达到极致——当方以舟以“自填一气”的非常规手段逆转棋局时,棋盘上形成的“刀把五”棋形,恰好与他童年时目睹父亲投湖的冰面裂痕重合。
“我们刻意打破了围棋‘争胜’的固有逻辑。”李寒松在导演手记中写道,“真正的智谋不是征服对手,而是与命运达成某种危险的平衡。”这种哲学思考在电影中被具象化为一个贯穿全片的视觉符号:所有角色在落子时,指尖都会短暂遮挡住棋盒上镌刻的“无常”二字。当镜头以每秒120帧的速度捕捉这一瞬间,观众得以窥见人类在永恒变局中稍纵即逝的主体性。
暗潮之下:被重新定义的智谋叙事
区别于传统权谋片的“计中计”结构,棋盘之上选择用围棋的“气”与“眼”重构叙事逻辑。剪辑师张蔓透露,全片1942个镜头中有63%采用对称构图,且剪辑点严格遵循棋局节奏:当角色陷入长考时,镜头切换频率降至每分钟3次;而在读秒阶段的快棋对决中,0.2秒内的连续跳切制造出近乎窒息的压力感。这种声画语言的创新,使得观众即便不懂围棋规则,仍能通过视听本能感知棋局的凶险。
影片的音乐设计同样暗藏玄机。作曲家谭盾将古琴的“散音”与电子合成器的脉冲音效叠加,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相互撕扯”的听感。在方以舟穿越时空与青年沈墨池对弈的超现实段落中,背景音里持续存在的17赫兹次声波,被证实会引发人类潜意识的不安——这正是主创团队埋设的“心理棋子”。
结语:在绝对理性中叩问人性
棋盘之上的终极价值,或许在于它撕开了智谋题材的华丽外衣,暴露出人性在绝对理性下的脆弱性。当片尾字幕伴随棋子在空盘中滚动的声响升起时,观众方才惊觉:那些精妙绝伦的算路,不过是人类对抗虚无的临时庇护所。正如方以舟在最终棋局中喃喃自语的台词:“我穷尽一生追求的‘神之一手’,原来只是命运允许我看到的幻觉。”
这部电影或许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成功地将围棋从竞技场域升华为一面照见众生相的镜子。在人工智能早已攻克围棋的今天,棋盘之上揭示的不仅是智谋的交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的永恒命题。